查看: 60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武经总要(图解)看铠甲结构及铠甲制作简述

[复制链接]

52

主题

282

帖子

68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8 00: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单讲一下铠甲历史然后分解《武经总要》中的铠甲图谱
   中国盔甲在先秦叫甲胄,材料为皮革。最早的铁甲记载于《吕氏春秋》的贵卒篇称铠,甲和铠混装的复合装甲称铠甲。
   唐朝因为国力强大与军事思想和同时期的审美品味及佛教的吸收重视等多因素影响使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外形与内部结构,其特点在于穿带好之后无论从那个角度也看不到开合处无法想像是怎么穿上去的体现了最初设计者在军事上保密的思想。宋代武职将帅服式基本上承继唐制,据《历代职官表》记载,宋代武职设“殿前司、侍卫亲马军司、侍卫亲马步军司为三衙,主官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唐制十六卫将军仍留其名,称为卫官。皆沿用唐制。宋朝在继承唐的结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使之在外观上审美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的高峰换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结构相同,在结构划分上属同一类盔甲。铁甲制造工序如下:首先将铁制成铠片;之后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稜、精磨;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革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挂衬里。如下图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元灭宋。但甲还未灭,但盔甲上的文化不再重视。受造价成本高的影响元代军队所造盔甲趋于简化。但从宋朝那里得到的战利品仍在使用。这使得后来在明初时恢复汉家天家正统时从新得以继承与再现。到了明中期茅元仪编写《武备志》时发出古不可考的叹息!基本上算是失传了。由于我国历史太长。盔甲经历了可以是家传形式的民间收藏到法律禁止私人收藏,一般都是死罪。早期汉代周亚夫因购盔甲做随葬品获罪至死。唐律中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仟里。甲三领弩五张绞。到了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凭十三付盔甲起家而有了清入关取大明天下。所以对前朝盔甲清理收缴的最严,破坏最大,地面上的算是基本清光,除了寺庙藏品与随葬于地下的。由于我国长期的盗墓活动与地下的自然腐烂至今还未出土过较完整成套的唐宋代盔甲。寺庙藏品属于法器不算兵器基本没有受到朝代更替的影响。可到了近现代战乱和文物盗卖,最可恨的是都是被拆散了当废铁卖。我做铠甲就是因为爱好。是历经多年的反复考证与试验,和反复用于对抗测试与再调试才有今天的样子:鼓腹而立,传承古塑像之神韵。



   重点放在结构的还原上面,有外形能活动。能实战胸腹部可抗钝器。唐宋代装有兽吞的盔甲主要难点在于身甲的设计。这种盔甲的设计在宋朝编写的《武经总要》中有图文记录。但是过于简单如下图




    在按图多次试制后发现根本不可能按图造出唐宋朝的盔甲,
    后来经过大量查阅资料才知道,《武经总要》虽为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但今天能看到的《武经总要》实际为明代翻刻再版。并非宋代原版。并用宋明两朝的所出的书与画对比之后。发现宋朝的书画品味之高,甚至连民间出的书比明朝官修的质量还要高。明代再版只能把原作再找刻工刻一次,所以不排除我们所参考的明代再版的《武经总要》在翻刻中有误。下图为宋代画家李公麟在《维摩演教图》中所画的锁子甲片


   再比较下明代翻刻版《武经总要》中的锁子甲片,发现明代翻刻可能存在大量简化的可能,用今天的标准看最多也就算个无透视关系的平面示意图。



本图在明代其它兵书也有收录比如《武备志》如下图



    同一个胸甲在两本书中不细看一模一样。仔细看,就会发现不同。下面我做了一个对比图,图中上半部分为《武备志》中所画的胸甲,下半部为明代翻刻版《武经总要》中的胸甲。并用红圈示出了四处明显不同。





    两本书所录的胸甲图都来源于同一本书宋版《武经总要》。却出现了四处不同。倒底那幅图更忠实于原书?经过试验后。我认为武备志中所收录的胸甲图更可信。因为明版《武经总要》胸甲图下端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一枚扣子和一枚扣眼相互对应。但把它们扣到一起肯定穿不上身。不扣一起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扣子与扣眼。又把《武备志》中所收录的胸甲图与《武经总要》中的身甲图相对应,此时胸甲下端一边扣子一边扣眼的情况变成了两边都是扣眼。如下图



    这样就可以使得身甲上的两条带子过双肩与胸甲上的两个扣眼穿连起来。形成两档。此时胸甲又封住了前开襟的结合处消除了防护上的漏洞。 由此大胆推断上图左边的情况才是宋朝原版《武经总要》的真实情况。而明版《武经总要》中的这个情况是一个翻刻中的错误如下图中红圈所示。



   在这之前还无人指出此错误。发现这个错误之后又拿此身甲图与之最接近的东钱湖南宋石刻群中的武将石像做对比。身甲中的三类甲片都找到了与之对应的石刻。整个身甲上出现了三种甲片:十字网纹、山纹(实为:锁子)、条形扎。其中山纹在和锁子《大唐六典》中就有记录如图



下图甲片为十字网纹




下图中人字形甲片就是锁子



身甲中的这类甲片在石像的身体部分却没有找到如下图



     从胸甲的穿带情况来推测应该是被叠压在里面故在石像上无法表现,从图中所记来看这类身甲甲片与头鍪顿项图中的顿项非常相似应该是同一类甲片。如下图


从石像上看这是很明显的条形扎甲片



    虽然三种甲片都有对应。但肩部的兽头与腹部的兽头只找到了肩部的。腹部的可能是因为石像武将都是柱剑而立,可能被双手所挡。当时的刻工无法表现。除此之外石像上还有其它很多部分在《武经总要》中没有找以与之对应的图,比如这条腿:



    由此推断至少明代所出的《武经总要》所收录的盔甲图并不全面。由于找不到宋版《武经总要》。是在翻刻中丢失还是本来就未录全,已经无考。因此很多明显缺失的盔甲部件与结构需要根据唐宋的雕塑与绘画结合盔甲的防护性与可穿性进行再次补充设计并在设计中融入了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在对比中发现了穿带中可能存在叠压关系,这是因为《武经总要》中的图没有表达透视关系。所以设计的第一步就是从分析叠压关系入手。首先把身甲图由从上压下的顺序进行了拆分并补充了被挡压的空白部分。最后试验还原立体关系。试制了复原品。


如下:




先把放在图中最上面不被任何物品叠压的腹吞拆下来如下图


再把胸甲拆下来如下图。



把胸甲被腹吞档压的部分补齐如下图



再把图中被胸甲压住的部分身甲拆出来如下图





把胸甲被腹吞档压的部分补身甲齐如下图



把鹘尾、褌(护裆)部分拆出来如下图



再把鹘尾(护裆)部分补齐如下图



这是甲裙的上半部分拆出来的腰裙如下图



把这甲裙的上半部分腰裙补齐如下图



把甲裙的下半部分拆出来。如下图



并补齐被档压的部分。如下图



     经过上面的拆分与补齐空白之后,会发现在这这幅身甲图里面包涵有腹吞、胸甲、身甲、甲裙的上半部腰裙与甲裙的下半部。说这里面包涵胸甲是因为身甲图中间部分与胸甲图完全一样。并呈现出镜面对应。甲裙上半部腰裙与甲裙的下半部是根据《翠微先生北征录》 宋 华岳著,甲制中的记载推导出来的。


披膊


《武经总要》中所收录的披膊图,与拆分分析图,并配上复原作品图 如下图



掩膊


《武经总要》中所收录的掩膊图,与拆分分析图,并配上复原作品图 如下图


    由此不难看出披膊与掩膊的差异在于掩膊比披膊多了一对吞肩兽首属于高级别盔甲的范畴。资料更是奇缺。复原主要靠唐宋朝时期兵书中与盔甲有关的资料与同时期的天王雕塑。进行分析,罗列出设计,试制。的反复试验筛选。最终验证定形。


    但甲制中的吊腿(胫甲)与托泥鳞(脚背甲片)在武经总要中没有找到。但在同时期绘画塑像中有找到。能与期对应的部件。

下图的胫骨部分就是吊腿(胫甲)。足的部分就应该是托泥鳞(脚背甲片)




    下面是根据拆出来的部分再根据同时期的塑像绘画设计制造出来的实物与《武经总要》身甲图中拆出来的部分对应。腹吞由于在同时期塑像与绘画作品中正的倒的都有,兽口向下的为正,兽口向上的为倒。如图




在本次图例中选用了正面的是为了补齐明代再版《武经总要》中的缺失。如下图




    在这个结构中可以采用任何甲片。所以本次图例中胸甲没有用《武经总要》图中的“人”字形锁子甲片。而是采用了鱼鳞甲片。由于鱼鳞甲在《唐六典》中有记载所以宋朝也肯定有。如下图



     身甲在明代再版《武经总要》中用了条形扎甲甲片。但大多同时期塑像与绘画作品中,一付甲的全身甲片统一也有几种甲片同时出现在一付甲上,但在明代再版《武经总要》中只收录了几种甲片同时出现在一付甲上一种情况。再次证明一种结构中可以使用不同的甲片。


本次图例中选用了装鱼鳞的身甲, 鱼鳞在《大唐六典》中也有收录,叫做细鳞




鹘尾、褌(护裆)部分本次图例中选用了装鱼鳞的裆部



    甲裙的上半部分腰裙在《武经总要》身甲图中这部分看不到有甲片,中有装示的兽面吞口,与布面。但根据防护的原则。推导出在布面的下面应该有甲片。本次图例中选用了装鱼鳞的腰裙




甲裙的下半部分,次图例中选用了装鱼鳞的甲裙



最后把所有零件再叠压到一块,结构上完全可以与《武经总要》中的身甲图吻合。



    另外还有四个部分在同时期大量的雕塑与绘画中存在的部件,其中两件在同时期的兵书《翠微先生北征录》中能找到所对应的名称。但在《武经总要》中找不到记录的。分别是保护腿脚的吊腿(胫甲)与托泥鳞(脚背甲片)如下图




吊腿(胫甲)与托泥鳞(脚背甲片)如下图




吊腿(胫甲)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臂甲的具体制造中附图说明


托泥鳞(脚背甲片)




托泥鳞(脚背甲片)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臂甲的具体制造中附图说明


是保护手臂的臂甲,在有的资料中叫臂鞲。如下图



并根据各种神像的外观设计制造了臂甲如下图



臂甲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臂甲的具体制造中附图说明


    还有一个部分在同时期大量的雕塑与绘画中存在的部件,在同时期的兵书《翠微先生北征录》中没能找到所对应的名称。在《武经总要》中也没找到记录的。我认为叫悍腰更合适,有得资料叫抱肚但我认为抱肚并非此物。如下图




     还有护心镜,护心镜分为前后两枚。前护心镜的作用为加强胸部开合处的防护。后护心镜是为了起到一个前后对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有调整前后重心的功能,来保证身体负重均匀,相当于一个配重块。一付重盔甲配重不均匀穿带者会很不舒服,会非常的累。轻甲不会有多大感觉。


头鍪顿项今称头盔。

下图为头盔



    通过《武经总要》与同时期绘画塑像对照分析我们发现一付唐宋朝高级将官盔甲从上到下分为:头鍪顿项、掩膊(由吞肩兽首与披膊组成)、身甲、胸甲(由胸甲与腹部兽吞组成)、悍腰、腰裙、裙甲、臂甲或臂鞲、吊腿(胫甲)、托泥鳞(脚背甲片),十个部分,如果再细分出吞肩兽吞、吞腹兽与护肘、护膝。则是十二个部分,其中护肘、护膝找不到任何文字记录,护肘是根护唐宋甲的防护原则推导出来的,在试造出盔甲各个部分后在穿带试验中发现防护非常严密。但在肘膝处确有很大的防护空白,觉得十分不正常。后来通过反复观查塑像找到了可能是护肘的部分。并据此推导设计了护膝与护肘,通过反复试验改进保证了穿带后的关节灵活性。在实际的反复穿带中,摸索出最佳的穿带方式为28件也代表二十八宿护身。分别是。臂甲左、臂甲右、吊腿(胫甲)左、吊腿(胫甲)右、托泥鳞(脚背甲片)左、托泥鳞(脚背甲片)右、护肘左、护肘右、护膝左、护膝右、掩膊(分成三部分:左上臂、右上臂、肩部)、裙甲右下部左、裙甲下部右、腰裙左、腰裙右、前褌甲(护裆)、后鹘尾(护裆)、身甲、胸甲、铔鍜(项圈长命锁带一个宝相花扣)、护心镜前、护心镜后、腹吞、悍腰、和多条束甲带(腰、胸部束带、过肩带、)头鍪顿项,这也是穿带的顺序。


    在穿带试验中观查了大量了塑像之后摸索出了另外两种结构:身甲从背部开合、身甲左右开合分为前后两片。《武经总要》中的结构主要是身甲正前方开合。三种结构分别为:一、身甲为一体胸前开合,穿带时开口处用前胸甲压住 如图



二、身甲为一体后背开合,穿带时开口处用后胸甲压住 如图



三、身甲为前后两片左右开合,穿带时背穿后胸甲正面穿前胸甲开口处留在左右两边 如图


。以上三种结构不论那一种正前方必须做成空鼓状,甲不贴身。以抗钝器。这个空鼓内腔有多大?应该可以放下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三国演义》中写子龙救啊斗,把啊斗放入怀中,是可能的,可能有人会说不过这个故事本身就不真实,因为作者罗惯中是明初人。但罗惯中写的应该是明的情况而且罗有从军的经历明初还有这类盔甲。所以罗应该是根据当时盔甲的实际情况杜撰出了龙怀中救啊斗的故事。说不定当时还真有武将这么把孩子带着突围,被作者听说而写入《三国演义》。而这条信息为我们体供了身甲或前胸甲鼓腹的大小依据。并据此推导出了另一种内穿的前胸甲。后来被演化成了日常用服装----肚兜。我认为当时的抱肚应该就是此物。这种内前胸甲直到清代仍在使用。下图中每个着清甲者观其面像都不是肥胖的样子但无一不是将军肚。




这一现像不是巧合,而是四位的甲内都穿有形似肚兜的衬甲。由于但它采用的非金属材料制做,可以平时穿带。所以不存于武库之内,而是被穿回家,并存于私人家中。因此到清末时长期不习弓马,已再无人再认此物。下图为外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晚清云南提督着甲的全副武装照



。照中着甲者的脸与上面四位很相似,确没有了那武将标致性的大肚。那是因为甲内少穿了肚兜式衬甲,这衬甲便是抱肚、包肚或袍包。宋代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一日常赐文武官服,所赐的服式有袍、袄、衫、袍肚等,袍肚是专赐给武职将校的,因此袍肚(也叫包腰肚但不是悍腰)则成为宋制武职将帅的服式特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诸军帅至从卒,一列红罗袍肚”,包肚成为宋代将帅士卒的主要而普遍的服式与特征。宋代武侍一般皆围包肚,据《宋史·舆服志》记载: “建隆三年诏岁以端午,十月文武官皆赐时服。”一般枢密使、侍卫、大将军等多赐衬锦袍、包肚等,绣以兽纹与黄绫袍包肚等记载


下图左边为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殿中的翼火蛇,右边为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殿中的尾火虎。同为元代雕塑精品,穿着反应正是宋代武士。图中红圈中才是抱肚,左边的光着上身更说明抱肚可以内穿



下图是我复原的抱肚/肚兜,其实也就是用多层植鞣革塑形后再缝合到一起。这和皮甲用于穿在铁铠编制的外甲内。主要也是起缓冲钝器击打。




现在可能还有少量存于民间。也是我对古人的“衬甲制”的理解。


皮为甲,铁为铠。本文中以鱼鳞为例的铠片,铠片均为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摸索出来的铠甲制作规则,自行设计并手工打造。


身甲裙甲,铠片 如图



掩膊肩部铠片 如图



掩膊上臂铠片



此类盔甲属于高级将领所用,一般都量身定制所以事先并不规定用多少甲片,不受一般甲制的约束。规定用多少甲片的一般为士兵用甲,如马军甲制、人甲制、弩手制。


接下来是各部分的具体做法




一、




臂甲(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