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3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故宫《石渠宝笈》攻略下篇:书画欣赏篇

[复制链接]

7

主题

7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1:0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周末拍大腿去了北京故宫的武英殿看了《石渠宝笈》,看罢心情意外激动,总觉得需要记录点什么留作念想,一回上海立马写了篇排队攻略,附上传送门:【北京故宫《石渠宝笈》攻略上篇:参观攻略篇】http://weibo.com/p/1001603892044350274186,由于我不是专业人士,说不出个头头是道来,只是因为从小学习国画也渐渐心生喜欢,仅此而已,然则对这些名画的了解也只是皮毛,下面就对自己最喜欢的3幅作品随便谈谈,说错说了秀逗之处也请各位谅解

【石渠宝笈的来历】
        先说说这次特展名称的来历吧,其实我之前也是满好奇的,为啥叫石渠那么个拗口的名字,幸好在故宫买了《紫禁城》九月号内有介绍了“石渠”的由来,搬来一起涨涨知识。“石渠”一名,典出班固《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汉代官府图书文献众多,因此需要一个藏书处所,当年萧何主持设计和修建未央宫时,专门在其西北修建了收藏图书文献档案的地方,取名为“石渠阁”和“天禄阁”,“石渠阁”的名称得自于建筑本身的特点,在这个阁楼的周围用石头筑成渠,渠中引水绕阁,主要用来防火防盗,而“天禄阁”则取自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和辟邪都是自汉代沿起的镇墓兽。后来的乾隆皇帝向来喜欢引经据典,遂以“石渠”为内府书画著录命名,表现了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景仰和追溯。清宫书画著录分三次编撰,分别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因此成书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这套书还有个双胞胎兄弟叫《天禄琳琅》,前者专录宫藏书画(不含佛道书画),后者专录宫藏善本。




【清明上河图】
        这次出现排队盛况,想必很多人是冲着这幅名作去的吧,故宫博物院的这件作品号称是北宋张择端的真迹(是不是无所谓了,反正我就当它是真迹吧[江南style]),也是公众熟悉度最高的书画文物,而这次故宫90周年生日之际,据说是继其80周年生日后首次将528厘米长卷全卷铺开陈列,之前在香港和日本的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开。那么排了几个小时只为那3分钟的惊鸿一瞥,必须得事先功课都做足,先PO几个连接如下:
[爱你]官方线上版《清明上河图》背景简介:http://explore.dpm.org.cn/stone-moat/wyd_17.html




[爱你]搜狐独家解读《清明上河图》100个看点:http://news.sohu.com/s2015/qmsht/
这个比官网那个更加给力,基本几大看点都包括了,感谢@且行且有笔记本 的推荐~~~




         进入武英殿内,要看清明上河图要单独排队的,队尾差不多在进门伯远帖这边,进去先排队看这个,再慢慢看其他展品。先说说张择端这个人吧,从后面最早的金代张著题跋中注明了他的身份是“翰林”,游学于京师,幼读书,可见他并不是一个职业工匠出身,而是一个文人出身,这点对于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尤其重要,这副作品好像是工匠画,也就是“界画”,但又不是,当时文人对工匠画通常有点看不起,总觉得技术很高,但美学品味不高,没有创作性,“界画”往往被批评说匠气太重。而因为张择端的文人出身,他对于美学有自己的品味,因此他的画是“兼工带写”,不同于一般的界画。


         有人说一部清明上河图其实是一部社会经济史,这部画中什么阶层的人都有,这就是城市,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每个生命都各自以自己的姿态生活在城市这个空间中,当我在武英殿的电子屏上放大看过每个众生百态的细节后,我顿时领悟到为什么这张画会当时拿到世博会中国馆展出,还真的满贴切世博会“城市”的主题。


         整幅画中,另我印象最深的进城门前的桥上一个对视,在城门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伙计奉主人之命半跪在地,当街杀了一头黄羊作祭品,这身后的主人手持祷文,祈祷道神保佑骑马的文士客人一路平安,现在推测说这位头顶席帽看似颇有身份的人曾下榻在这家大户人家,他在刹那间的这个回眸,目光与蹲在路边的伙计有了交集,而不是望向旁边同样有身份的主人,眼神中流露惜别神情,这是1个城市里2个不同阶级之间的一个碰撞,或许这个文人在京城不得志,准备出城回家,当他遭遇了生命中的不如意时,看到比自己更不如意的人内心难免会有不忍吧。





         正如每个人心中对哈姆雷特都有不同的解读,我想每个人看完这幅画都有自己的脑洞,不论是面对真迹时对如此精细画工的震撼和看放大版时对城市百态刻画的赞叹,回家后我又仔细看了遍搜狐上的100个细节解读和10大危机揭示,从政治角度解读出北宋命脉的危在旦夕,而对于我们这种看热闹的小百姓只能再次默默真心佩服张择端的洞察能力。


【五牛图】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是冲着这幅画而去的,这幅韩滉的五牛图应该是最没争议的真迹。继续照例先PO官方连接:http://explore.dpm.org.cn/stone-moat/wyd_75.html。
这幅画作很可惜没有全卷铺开,没能看到赵孟頫写的跋尾。韩滉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不是一个职业画家,他做到宰相之位,封为晋国公。他的画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画风比较自然,他画了五牛图是借用了一个古代的一个故事:南朝的时候有个皇帝梁武帝想用陶弘景做官,于是陶弘景就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是自由自在,一头牛是穿了鼻环,于是问梁武帝你想要做哪头牛,皇帝懂了陶弘景不想被高堂束缚,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意愿。韩滉的这幅作品中就画了一头套了鼻环,眼神呆滞的牛,或许并不是为了游说皇帝不做宰相,而是借着画这张图表达下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吧。


         这五头牛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画面从客观的叙述转成了主观的沟通,看着这头牛的时候,感觉它正憨态可掬地凝视着你。学绘画的都知道,正面是最难描绘的,如果从解剖学上来说,这头正面的牛的透视是不合理的,但这头牛却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他跟观众有了互动,有时候艺术不能用理性的科学角度去框死,更多的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吧。


【洛神图卷】
         《洛神图卷》位于延禧宫的二楼展厅,很容易被一心想念着《清明上河图》的人们忽略,官方介绍连接在此:http://explore.dpm.org.cn/stone-moat/yxg_42.html。这幅画卷是晋代画家顾恺之根据三国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卷《洛神图卷》据传是宋代摹本,原作已佚,好在原作的构图和技巧都已保留下来,我难以想象原作可以的美。这幅图画可以纯粹是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顾恺之把人物画画出了一种文学上的诗意,画面上女神的衣纹上的褶皱如“春蚕吐丝”,又称高古游丝描,其特点是线条描法形似游丝,表现比较均匀缓慢的节奏。“春蚕吐丝”的画法是顾恺之的独特美学,这种迷离飘逸的画风也只有中国画中才能体现吧。小时候学的是写意国画,画花鸟鱼虫较多,对于仕女图一窍不通,却一直羡慕这种行云流水般的绘画。可惜顾恺之的《列女图卷》在第二期展出,这次无缘一见,甚是遗憾。


          其实这次展出中还有诸如《游春图》、《文苑图卷》、《写生蝴蝶图卷》等都相当不错,就不一一写了,虽说周末特地从魔都前往帝都只为看个特展在很多人眼里难以理解,但我们还是觉得相当值得,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最后让我吐槽下,内啥,还珠格格紫薇格格她爹,您真是毁画不倦啊,中国画讲究的是留白,您老人家专挑留白处盖大印[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沙发
发表于 2017-12-14 16:47:08 | 只看该作者
经验之谈,谢谢楼主了,请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