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我们以为这只是一起简单的户外事故,直到深入了解后发现远远不止。”
2月3日,在上海虹桥机场,当事人小鹰(户外ID)对朋友说:“向雪山飞去!”
2月13日,小鹰发布出山后的第二条朋友圈:“真诚感谢各位的帮助!”
2月18日,小鹰告诉《户外探险》:“有三个手指的第一关节是保不住了,要截肢。”
这是一起没有筹备多久的登山活动,在小鹰记忆里从计划到开始,行程也不过半个月左右。
起源是ID“哥还是泽麒的帅“在8264发起的一则AA约伴贴,同行的还有山友“火柴天堂”。
小鹰看了约伴贴,联系发起人商议行程时间,发觉合适后自愿加入。(户外AA约伴一般意义上意味着队伍没有领队,队友之间彼此只对自己负责)
如今打开8264搜索ID“哥还是泽麒的帅“的发帖记录,上述约伴贴已然删除,最新一条记录还停留在2018年3月:关于户外活动发起人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
这一次活动,出事了。
2月4日,除夕当天,在汽车站小鹰与两位同伴会合,草科起点一同出发,当天抵达子干沟口,扎营在海拔2850米处,一切正常。
2月5日,上午9点,从子干沟口营地出发,傍晚约7点10分,小鹰抵达海拔3450牛棚营地,头疼有些高反。
2月6日,三人抵达4700营地,扎营。
2月7日,上午9时出发,两名同伴在海拔4700营地出发后便与小鹰分开,之后双方山上再无看见。随后,二人在5200米处发生滑坠后选择下撤,在海拔5000米处冰河扎营。
2月8日,两名同伴继续下撤至海拔3450牛棚营地,未见小鹰。
2月9日,两名同伴抵达草科,联系不上小鹰。 (上述信息来源: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救援备忘录里同伴口述)
直到2月11日晚,小鹰的两名同伴依旧不清楚小鹰是在山上还是在山下。对外仍是宣称:“小鹰撤了没有给我们说”。
直到12日早上,上海的小鹰朋友们坐不住了,选择报警:”也是知道他有一定自保能力才抱有一线希望,换成其他人早放弃了“。
12日晚上20点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接到家属报警后介入,第一时间派出先遣队前往事发地与当地政府、公安组成联合救援工作组。
在经过18个小时的连夜奋战后,2月13日下午2点10分,联合救援队在海拔3200米河谷内发现失联人小鹰。当事人意识行为清醒,除左手指尖发黑外,无其他外伤。
这是四川山地救援极为高效的一次。
约3个半小时后,行动能力正常的小鹰在救援队员的陪伴下,返回到草科乡。(信息来源:2.13贡嘎山区金银山失联人员搜救报告,后文附全文)
在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的救援报告总结里,指出了两个不足:一是同伴发现问题后没有第一时间报案,耽误了一定的救援先机;二是事件双方对事件陈述有所出入,在救援进行时期对救援队产生一定误判。
我们试图搞清楚,三人结伴攀登高风险冰川型山峰,为何会在冰川上分开。但是很遗憾,小鹰的一名同伴一听闻是媒体记者,果断挂掉电话,拒绝采访。另一名同伴始终联系不上。
但我们从当事人小鹰口中获得了从2月7号至13号,这七天里,他一个人,发生了什么。
据小鹰回忆,前面的行程进展的较为顺利,行进至海拔4700米建立营地,第二天出发时候因为对线路认识的不统一,遂分开。抵达5200米时依旧没有见到两位同伴,也因为高反症状,不再坚持攀登。
小鹰将背包留在冰川上,利用手头仅有的四根冰锥和20米静力绳,绳降至一处冰裂缝内避风,扎不开帐篷,便铺开防潮垫与睡袋。 接下来他在冰裂缝中熬过两天,小鹰认为留在冰川上的背包足够显眼,队友经过时一定能发现。直到两天后仍不见同伴出现,便开始一人独自下撤。 真正导致冻伤的悲剧也是从这里开始,下撤路上又在海拔约5000米处扎营一宿,而这一晚大风吹走了睡袋与手套,使他艰难度过。此后开始连续下撤,走走停停。由于原上升路线是山林,没有水源,小鹰选择走另一侧的河谷,直到遭遇联合救援队。 此时,小鹰已5天没有进食,仅是喝水。尽管背包里还有一些食物,但小鹰表示没有进食的欲望。
小鹰此行携带的装备清单,登山技术装备和药物准备的较为齐全(还携带了地塞米松)。但是通讯设备缺失暴露出了严重问题。
没有对讲机。
没有即时通讯设备如卫星电话、海聊盒子等。
没有一个正常登山队伍该有的样子:冰川行进结组。过早的分开也导致失联后的束手无策。
没有对山峰信息的细致考量——出发前,小鹰甚至没有仔细阅读过金银山的攀登报告(18年由逍遥客探险首登),行进轨迹来自两位同伴的分享。
没有独立攀登技术型雪山的经验与能力——此前小鹰仅仅与朋友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攀登过四姑娘山三峰。
没有提前办理合法合规的登山行政许可,属于违规登山。
最重要的是:违背了“无兄弟、不登山”的常识,彼此之间缺乏深入的了解,小鹰甚至不了解两名同伴的攀登履历。
这是我们了解到的,第一起网络平台AA约伴技术型雪山攀登引发的救援事故。
活动前小鹰与两位同行者并无熟络关系,仅仅是网络约伴结识。
但是小鹰并不是一个户外小白。小鹰的朋友回忆,在他家附近公园里有个小基地,周末经常带人做绳索技术练习,还提供装备使用。工作日晚下班也常约人在滨江公园跑步,攀岩,教人如何完成马拉松,好些都是无偿的。
小鹰是一名马拉松“精英选手”,最近的全马成绩在3小时10分。他的攀岩运动攀能力在5.11左右(在业余攀岩者中还算不错),自身也是中国登山协会的中级户外指导员,具备徒步带队的经验。
或许,这也是小鹰没有彻底走丢,埋骨荒野的重要原因。
但是同样有他的朋友明白无误的直指小鹰缺乏安全意识,不按套路出牌,比如:“攀岩先锋不喜欢放置快挂”。
电话里,小鹰对《户外探险》表示:这是一个教训。谈及救援费用问题,小鹰表示具体花销都有明细,这是该接受的。
笔者却有些接不上话来,这个教训的代价可能有些惨重,不仅仅是经济上需要承担的两万多救援费用,还有可能失去的三根手指的第一关节?
小鹰话语间的冷静显得不平常,也许透过这次事故他看穿了一些人性。
特别鸣谢: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与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