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趟索道车在“吱呀”声中缓缓向山顶挪去,雪花趁着车门关紧的瞬间溜了进来,在同样冰冷的三脚架上停留,却也并不急着融化。迷离山谷间,或可闻雪压松枝断的喇喇作响。雪未停,风正紧,人心却急盼着山顶的琉璃世界,奈何索车踯躅于山间,纵然急不可待,也只得强静下心来,透过陈旧的、无数划痕的有机玻璃小窗,打量着外面支离破碎的雪、山、泉、松、岩……
在北海旅舍放下行李后即匆匆上了去光明顶的山路,棉胎般的雪在脚下发出让人牙痒的“咯吱”声,并和登山鞋保持着让人愉悦的阻尼效果,让人顿生踩踏之欲。黄山的第一场雪是散漫的,气象预报为暴雪,却丝毫没有张牙舞爪的凶象,山谷间的风把它们弄得杂乱无章,毫无秩序;松涛澎湃,它们从缝隙中凌乱地降落,只在枯草和岩隙间落脚。忽而山风骤止,便只得沙沙声和栈道上旅人粗重的喘息。5里的山路不算漫长,但暮色渐袭,空山行迹浅,不由让人步履紧密。
上得顶来,山风似刃,雪亦在无遮无拦的旷野里肆虐,全无松涛幽谷间的闲散,打在脸上,有似针尖。觅得一处山岩,巍然峙立,下为绝壁,踏之两肋生风,如行云端,幸有护栏围之,险而无忧。架好机器,西边残阳已尽,数千尺之上,清冷山风之间,那一抹红晕,给人迷离而遥不可及的暖意。正对面的莲花峰却似触手可及,云升谷底,乍隐还现,尽得瑶台仙意。广角镜头将空间感夸大,却没有将真实的距离扭曲,看似近在咫尺,却是望山跑死马,可远观不可亵玩。此时、彼处,唯有清雪空谷,山风云涛,险峰危岩,正似南海莲花,禅意渐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泉未凝,松涛已寂,山间依稀可见栈道,蜿蜒蛇行,斑驳而隐匿,或通山坳精舍?寻踪而去,果见玉屏楼。嶙峋山石,弥天飞雪间,鹅黄的一缕灯色,孤若晨星,却占尽人心中“家”的念想,幽冷蓝调中,只这暖暖的一点,即夺人全部心绪,归意骤至,大乱阵脚。
片刻,谷间雾霭涌至,仓皇四顾,如陷孤屿,然而得此佳片,早已将冷饿之苦却之脑后。欣然回程中,借微弱雪色寻径,全得天然之趣。
翌日,凌晨即起,独自往始信峰求佳景。一夜急雪已止,山路却愈发难行,手脚并用,狼狈不堪,方得登顶。离日出尚有3个小时,蜗壳般的空间里已然有不少三角架,想来,为摄影痴者,缺觉挨冻已如家常便饭,不足为道。此峰为造化之盆景,历为文人所重,崖壁颇有题刻,观此峰后,多叹才尽,无辞可言此大观。始信峰亦多典故,传康熙时太平县令陈九陛初登黄山,以为徐霞客言过其实,登此峰后,方为黄山胜景所服,始信徐霞客所言不虚,遂于狮子林客堂壁书“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余四临黄山,每必登始信峰,师法名家,不若师诸造化。四海以内,巍巍巨观,天然之力,远非小小相机所能言之。
凛冽山风夹带雪粒,把几位同好都赶到了岩石后,跺脚搓手难驱寒意,唯盼天意眷顾,雾破云开,得观绝妙胜景。晨曦中,但见乱云飞渡,诸峰如临狂涛,忽而极目无垠,忽而对面不识,众皆无言,只闻快门声此起彼伏。7时许,阳光如期而至。山顶雪松首先获得温暖,压顶之雪竟被点染得如同上好的辣椒红 ,但转瞬即逝。迟则血红、嫣红、粉红……山壑间散漫的云雾如炉之沸水,搅动翻腾。再迟,则光如刃,云似帛,以刃试帛,可现光之踪迹、力度。日出风亦止,静籁之间,云涛忽自虚谷蓬勃而出,顷刻填满山隙,万物复归混沌迷离,只依稀可辨脚下怪松探海,同好大呼过瘾,击掌而庆。思之,登黄山始信峰,观造化之极致,亦可谓登峰造极。
信步清凉台,天遂大晴,云雾皆散,一览无余未免过于直白,中国文人画以写意为上,妙在神似,着重留白。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满”,给人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满目山峦终觉寡淡,即便这般,环顾四周则如入琉璃世界,粉霜冰凌皆灿然可玩。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