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食者》
诸位做好思想准备,老长老长了,但是我保证看了不白看

序
斯人小王,吾之挚友也。自吾误入仙珍圜中,便仰慕其才情,后幸得相识相知,更觉其人也爽,其才也高,其知也博,其性也乖,其情也真。放眼今时今日之肉坛,造作矫情之人有之,急功近利之人有之,土豪炫富之人有之,苦逼献媚之人有之。孰能沉心静气,于浮躁中寻真;面壁图穷,自沙海中淘金,期以正源之螳臂当人云亦云之巨车,欲把真知之蚍蜉撼顽昧之大树!吾友小王是也! 把酒临风可促膝彻夜,谈歌轮曲能意趣相投,说掌讲肉足当吾师,微技雕虫亦可神交暗合,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今应邀作序,诚惶诚恐,酒数盏,烟半盒,千言难出,万语拥塞,只神游臆想,无以下笔成言,诸君大可略此序于目前,免胡言之有污青眼。枯肠搜尽,无添彩半分,顽头搔秃,未增光一毫。惭愧惭愧…… By 不毛之地
序2自我接触多肉以来,有两位小王是在下无比敬仰的。一是天津笃爱瓦苇的“小王”王仙儿,另一位就是郑州专注球球的“郑州小王”。这二位无论技术、学识、人品,都妥妥地佐证了“种肉种到最后,就是在拼人品”。 不同于娇艳丰腻、热烈直接的景天,球球的美相对含蓄内敛,球球爱好者们可能也就更趋于深沉慢热,但在表面的波澜不惊甚至呆萌腼腆之下,往往藏着像岩浆一样炙热的内心。郑州小王是我认识的花友里,最富有互联网精神的爱好者之一。收到他这份光纯文字就长达37页的翻译稿时,我真是百感交集。 本文的原作者显然也是位刻苦钻研以至于接近偏执的狂热爱好者,这种偏执绝不是贬义,所谓大师,必须专一到偏执。毕”之间差了不知道多少数量级。而所谓启蒙,常常只是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毕竟那些不求甚解,或者知其然就不想知其所以然的人太多。但郑州小王不仅一直在坚持学习,更是那种觉得自己必须有义务与他人分享自己学习感悟的活雷锋…… 本文超级无敌精彩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我只想强调一下,撇开郑州小王辛苦翻译的正文不谈,单就是括号内他私下评论(或吐槽)的部分,也正是他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系统探索才能归纳出的心血结晶——比如月宫殿入住日式颗粒基质后为何会难开花的谜底——这些看似随意的内容也是本文万万不可忽略的绝妙环节!能有资深爱好者无私提供自己的各种思路和想法做参照,就算我等一时无法模仿借鉴,也能大大开拓视野。没本事不可怕,没本事可以学;没见识才可怕,那就连向上的动力都没了。
华严经里提到的“勿忘初心”这几年分外流行。但我觉得,“初心”本身,不一定就是不可忘或者不可变。保不齐有的爱好者种球球的初心不过是信了奸商号称的防辐射对不对?初心也可以是被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但正如文中审美取向分类一节阐述的那样,归根到底,种植球球不过是个人喜好,爱好者个体效用感觉最高便是好。
初心的高下之分或许并不必要,可我还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在认真研读了郑州小王这篇文章之后,能有一部分中文地区的爱好者,会根据自己的环境和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种植理念,不断改良植物的养植面貌(至少我就超想立刻实施文中无比酷炫的大石片生根秘技!)。也许,不同的“初心”可能会在中途或者终点偶然相遇,那或者就是郑州小王辛苦敲出这五万字所结下的善缘了。
最后,借里尔克结束这篇啰嗦的序: “愿你们的声音 逗留在岩石 和狮子体内。” By 挖花
序3 序言
“郑州小王”是我认识的较早的花友之一,给我的印象是低调、博学、睿智、真诚,似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仙人掌类植物,很多冷门品种,他随口就能说出名称、产地,甚至拉丁名。令我想不到的是,他还有如此高的外语水平,竟然翻译出这么厚的一本书,5万余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通读全书,与时下流行的仙人掌栽培书籍的文章截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没有具体的品种介绍,却也感到非常实用,从栽培介质到盆器的选择,植物的环境,对“六大定律”而且每种栽培方法都有正反两条道路,所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以下是“郑州小王”自己对该书的总结,希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启迪和帮助。
看到这里,我想大多数读者我的感觉差不多,这两种植物,都不是我想要的!是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两条道路,但是,这是两条极端的道路。那些自己从石头缝里刨吃的植物,仿佛远古时期的一名猎手,他瘦的如一道闪电,浑身黝黑,披头散发,腰里围着兽皮,目光如炬,令人胆寒。那些在泥炭和赤玉土珍珠岩里供养的植物,就像你办工桌对面的中年大婶,大腹便便,修着指甲吃着零食,等着5点一到去抢电梯。而你我,想要的是吴彦祖和刘亦菲吧……。作者提供给了我们极端的道路,只这样比较容易说明问题,如果把这篇文章的各种手段手段玩的烂熟于胸,养出自己风格的作品也就不再难了。 By 玉山
瓦格纳白针大统领 The Stone Eaters 作者:Dag Panco,达格潘科,布加勒斯特 罗马尼亚 翻译:郑州小王
摘要 阅读建议引言
配土定律
假设,定义和反问
六大定律
第一定律
第二定律
第三定律
第四定律
第五定律
第三定律修订
第六定律
培养基中的元素
有机土壤消毒
通用配方
植物与土壤关系的一些细节
对土壤杂谈读者们的解释
养球的态度
注释
致谢
参考书目
图1、紫凤城 摄影 L. 巴塔
真理被发现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被广泛认为是荒谬的;第二阶段,遭遇激烈地反对;第三阶段,成为不证自明的常识被大家接受 -- 叔本华 阅读建议
原本的阅读建议就不写了,本来这文章是PDF格式,点击照片可以看大图,但是由于论坛发帖和原本的电子文档不同,而且本人精力有限,就把图弄成固定的了。原本文章有很多按钮可以跳转或者返回,我会在发帖的时候试试。
引言2006年12月,我把几年间关于仙人掌培养基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actusi.com上。2008年2月,在网站PlantesGrasses发表了法语翻译版。在同一个时期,Eduart Zimer,Xerophilia的编辑,将其翻译成英语版,并在圈子内传播。没多久,它被做成PDF文档,上传到了Cactus guide网站。而到了2011年,由克里斯蒂安·佩雷斯巴迪洛和诺伯特·托特配图,Levai Magdolna and Levai Melchior翻译的版本以印刷版发布在匈牙利杂志《Debreceni Pozsgástár》上。 在几经修改,增添,并加入读者和我交流到的内容之后,这篇文章有幸成为了Xerophilia杂志的第一期特刊,这也是完整版本的《土壤杂谈》(@实生天地曾经翻译了这篇文章早期的一部分,并发表在论坛上link)。这篇文章适合于所有想养好仙人掌的爱好者,园主和研究人员,为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并可以解决种植中的一些问题。 我从1975年开始成为一名新手,在此之后,我激情饱满的在这些小生命上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断寻找新的基质配方和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做出了颇受认可的成就,越来越多的花友开始使用我的“公式”去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配方。 我是一个热衷分享的人,就像仙珍園的各位会员一样。我在各种论坛发帖,和花友们讨论,答疑解惑,但是最终的结果令我沮丧。因为虽然我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所谓配土大仙了,但是却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因此只能不断重复得疲于奔命回答问题。中国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不建立起一套明确的定义、概念,那么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讨论什么。 在经过严谨的分析之后,我有了两个新的发现来回答自己的疑问: 1、每个“爱好者”都有着自己最好的、唯一的配方,这与前面的表述对立 2、我每次制备新的基质都比前一次效果更好,说明了问题的解决已经接近成功。 这两个发现,推动我从自问中走出来,进入了试验阶段。我使用了大批的植物和精确的材料配比,从最简单的开始,慢慢进行到比较难养的,最后是那些所谓基本养不活的-因为安全原因在欧洲总是被嫁接的品种(大概就是飞鸟白红山之类的)。 寻寻觅觅,我最终发现了一个真实且令人兴奋的事实。现在我可以总结出一部完整的经验与规律:仙人掌用基质的六大法则《土壤六方会谈》。(Hexalogue六方会谈,因为巧合,原作者用了这个修辞,我们就当成土壤杂谈好了)
在与他人分享这些之前,我学会了两件事: 第一,我要忘记有关这个话题的一切我所知所学,从头开始。 第二,我进入了石食者的世界! 图2、3、新布氏小町 KCS-0163,南里奥格兰德州,巴西,有哪个爱好者养这个品种的时候会想到它是石食者?摄影 C. 卡塔 配土定律:分布越靠北的品种,土壤中的有机质越少-《顶花球属》by R. Dicht & A. Luthy 假设,定义和反问:
假设1:我们假设只用雨水,软化水或者反渗透水,(稍微解释一下,雨水就是不含任何杂质的蒸馏水在天上混合了灰尘,酸雾,被雷劈了以后的水,里面有灰尘,略呈酸性,并因为被雷劈过所以略含速效氮。软化水是经过投放化学品沉淀或者用树脂吸附了水中的钙镁离子,显著降低了硬度的水。反渗透水就是所谓纯净水,可以视为差评版的蒸馏水。这三种水的硬度都极低,后两者PH基本是中性),否则水中的碳酸盐和硫酸盐通过渗透和沉积,便会改变基质的pH值,使整个讨论充满变数。 注:pH值1)和硬度2)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注意:从长时间来看,基质里的盐分堆积主要是由于高硬度的浇灌用水蒸发后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这能极大的改变土壤的pH值,使任何优质的基质变的难用,这种所谓硬水,其硬度往往高于15dGH(通用硬度,不是我们常用的德国度),在罗马尼亚,这些水包括矿泉水、自来水、和喷泉水(神那,喷泉水!我不知道作者说的是黄石国家公园那种天然喷泉还是城市广场上的人工喷泉,这两者硬度肯定都比较高,但是干嘛要用它浇花?又脏又难收集,要是在中国还不被城管打死!东欧人的逻辑真是搞不清。另外关于自来水,养鱼的花友肯定比较有研究,有懂的可以跟个贴,介绍一下各地的硬度,我会添加到正文。郑州的硬度是挺高的,锅和水壶还有热水器的结垢速度都很快,但是我在厦门住过两年,感觉水蒸发后几乎没什么残留。中国的地大物博还真是东欧小国比不了的。)
假设2:把仙人掌种在盆里和自然环境下的完全是两回事,在花盆里,不仅植物当了俘虏,而且土也是固定的那么多,因此,我们不能比较盆土和野土的效果。 注:自然环境,我们是指原产地环境,或者长期露养在无限多的植料上,完全不移植。 图4-7、士童,与通常理解的不同,士童实际上是一个喜爱矿物基质的品种。园艺株: 摄影 D. 潘科。原产地株,萨尔托和阿蒂加斯,乌拉圭,着生于玄武岩:摄影 R. 贾巴利尼 萨尔加多
定义1:在这篇文章中,矿物基质这个词,是指完全使用天然矿物或者其再加工制品混合形成的栽培基质,其中不含任何的动植物腐殖质。也就是说,哪怕加了1%的泥炭,我们都不会再使用矿物基质这个词,因此,我们不会再特地指明“100%纯矿物基质”之类的词。
定义2:在这篇文章中,使用部分动植物腐殖质和矿物基质混合后的常规配方土,我们称为有机基质。 注:在往常的仙人掌以及多肉植物相关文献里,矿物成分比例只要大于60%,就会被称为矿物基质,根据我们的定义1,这只能叫做有机基质。 注释:上述两个定义是很必要的,因为它们所定义的概念有别于土壤学所建立的概念,因此在土壤学家口中的“矿物基质”3)指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在土壤学术语中,最接近的定义是“无机基质”3)。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所谓的无机基质仍有可能含有有机成分,这种现象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同样,在土壤学中,所谓“有机基质”4)也与我们所说的不同。在定义了这两个必须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两个反问,来帮助读者弄懂这篇文章的要义。 图8、9 昂氏佩雷 - 维拉加西亚,萨卡特卡斯,墨西哥和黛丝疣丸 - 科内多径,杜兰戈。摄影L.巴塔和C.戴维斯。 反问1:为什么对于仙人掌来说,配土如此之重要? 答案似乎是惊人的,因为根系是仙人掌最重要的器官(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点也不惊人,在十年前大家就在说:养球就是养根)。 除了个别情况下生长点发生的致命真菌感染,仙人掌其他所有的真菌病害都是从根系开始的。另一方面,如果一株植物健壮茂盛,开花能力强,那么这株植物一定有着健康强大的根系。一旦植物的根系发展完善,植物就会按照自身规律来发展地上部分,长出周正的、和谐的球体。(根系有问题的植物会长出各种奇怪的丑状,想必老手会深有体会)此外,植物这种优先发展根系的习性,也很清楚地表明了它们需要什么,要保护什么,可以放弃什么。 图 10、 荒武者- 近帕拉斯路口,科阿韦拉州,石灰石- 石膏。摄影 M.A.冈萨雷斯 波泰伊奥 因此,基质是仙人掌生长的五要素之一,其他四个是水、光、通风和温度。 当然,养根的重要性是有前提的,你的植物必须出在恰当的,和品种需求相符的环境里,而不是放在窗帘后面的办公桌上,那样的话对植物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折磨,和用土无关。出于同样的原因,本文不涉及商业种植者,因为这些方法都适得其反。(翻译到这里我还没明白这句话,貌似是按照本文的指导,产量低利润小吧) 图 11、 松球属植物 - 卡斯泰尼奥斯,科阿韦拉州。 摄影 R. D. 拉亚·桑切斯 反问2:为什么仙人掌的配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一直试验新的配方? 答案是,乍看之下,其简单到容易被忽略:我们的错误来自于自己的本能。我们把仙人掌当成了耐旱版本的普通植物,和周围的其他植物类似,我们对于植物的印象早已固化。然而,仙人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们这种偏颇的判断,其根源来自于我们的信息来源,在纸媒时代遗留下来的信息依然统治着仙人掌界,(在中国也是这种情况,虽然网络时代,关于养球技术的信息爆炸式的增长,但是这些信息只是几本老书内容的增生,并未有爱好者有能力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发展出新的体系)。 对于爱好者来说,这些信息是“科学家”提供的,事实上,这些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等等“科学家”,是在植物的原产地,温室,实验室研究他们的植物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结果是,他们写的是论文,不是种植手册。(吐槽:这些西方科学家太良心了好不好,中国的科学家只是抄徐民生和谢维荪大大的老书,抄了几十年……) 那些著名的仙人掌著作,其种植建议的章节作者大多是专业种植户:“园丁”。那些园丁起初是为了兴趣来收集仙人掌,当兴趣退却,种植的目的就变成了其商业潜在价值。他们按照其分类和产地情况来驯服那些难养或者好养的品种,然后通过地栽,盆栽,嫁接来繁殖。一旦看到了市场潜力,他们就开始所谓的炒作(妈蛋原来欧洲也有这一壶啊?)因此,为了这个品种能销售得更好,他们写书,或者参与写书,把自己的种植经验当作无可争议和普遍有效的真理,以增加自己的权威性(大师的东西总是卖的更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交媒体中,在现时下,社交媒体的发展对所谓大师的存在有着强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这些真理不单不普遍适用,甚至在配土方面完全错误。 图12、13 大分丸- 塞拉利昂迈尔,科阿韦拉州,崩积土5)摄影M.A. 冈萨雷斯 波泰伊奥和白斜子- 特卡马查尔科,普埃布拉。摄影 L.巴塔 “园丁”的观点和手艺从一个传到另一个,从父亲到儿子,从师父到徒弟,从一代到下一代,一直延续了近两个世纪,最终发展成了水培>>使用泥炭,椰糠和陶粒混合搭配成疏松的中性基质。中性的pH值可以适应所有植物,不会引起任何问题。使用这种养法,只要你想浇水,就可以随时浇,浇多少次都可以,只要你想施肥,那就施,只要不多到把球抽干,植物就像白马王子养尊处优。从那时起,园丁从来不再思考为什么,也忘记了仙人掌原本的样子。不管他们种花座球、报春花、还是一品红,基质都不再是他们所考虑的重点,他们对于使用同样的基质已经习以为常。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种出的球看起来像个小西瓜或者小黄瓜,看起来水嫩油绿,旺盛且精致。大规模生产的仙人掌与自然生长的植株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同,你把它们拿到经常进行产地考察的分类学专家面前,他们可能也辨认不出这货到底是什么品种。 (前面这一段大家读起来可能觉得怪怪的,因为所谓水培并没有在国内的多肉植物生产中流行开来。其实本文所说的并非咱们在花卉市场中看到的泡在水里的水培,而是在花盆中填满陶粒,使用水泵来循环营养液的系统,为了节水也会使用泥炭和椰糠作为填充物,这种循环系统下生长的植物,完全靠营养液吸收氮磷钾。荷兰人一直采用此方法来生产花卉,多肉植物也不例外。目前国内相当多的一部分商品级景天的生产,也是采用了比较妥协的水培法,在河南和山东,景天植物使用泥炭煤渣和珍珠岩组成稳定的涵水基质,使用进口的水溶肥和缓释肥来供应植物所有的需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在我们论坛发展的早期,景天植物的批发价还在8毛到两块之间徘徊,这种价格天花板之下,能用牛粪混合粗砂来做基质已经很不错了。近年来随着景天价格的上涨,还有土地和人工的成本翻番,相较之下,大棚主更愿意在单位产量和品质上做投资,当然,在商品植物市场,品质基本等于够不够精致,整齐。因此,半水培这种更具效率的种植方法就粉墨登场了。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地价和人工像荷兰看齐,荷兰式温室,潮汐灌溉,自走式喷灌机也就不得不买了,现在北方使用的日光温室来种多肉植物,平均一亩地还需要一个左右全职工人,这明显有些奢侈。) 当我们把仙人掌种在盆子里的时候,我们都忘记了它们是原产地极端环境下的居民,他们的代谢方式是CAM,与我们周围其他植物明显不同。虽然我们知道它们为了远离太阳的灼热所导致的高蒸发,选择在晚上进行气体交换,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们从童年开始,就认为他们和周围其他植物没什么不同。 令人尴尬的是,虽然种植仙人掌作为一种爱好,近来年已经从欧洲和日本迅速扩展到全世界,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在当今的书或者网络作品中看到的种植建议依然和四十年前我们看到的没什么区别。 在这些书里,我们看到了相同的中心思想,只是形式上有细微的变化,但是内容基本不变。根据这一方向,我们被灌输了旱生植物只是耐旱版的普通植物,也要尊重普通植物的规律。但事实上那些普通植物(室内观赏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肥料和大量的灌溉。因为我们伺候着自己收藏的球球们,却忘了他们原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以及那从南到北、从海边到高山各种奇幻的气候土壤本身的魅力。 图14、15 M.grusonii和白斜子 - Sierra Mayrán,科阿韦拉州,石灰石 - 石膏。摄影 M.A.冈萨雷斯 波泰伊奥 在我们的圈子里,浇水貌似成了一门一辈子的学问,而且搞得好像这门学问能发挥什么特定且必须的作用的一样。然而水,这一生命的发动机,对于旱生植物的作用,在大多数玩家眼中都有着错误的图像。事实上,从我们开始养球,这是我们被告知的第一门学问,也几乎是所有的学问。只要你聊到有关仙人掌的话题,就有高手对你说,这玩意很少浇水,或者偶尔浇水,或者在什么特定条件下浇水,比如拎拎盆摸摸土插插筷子或者干脆舔舔。结果很多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浇就怕死,浇完第二天阴天就怕死。 通过种植这些植物,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需要与那些已知的惯例作斗争,这些信息来自我们的父母,祖父母,然后是小学,中学。为了种好旱生植物,我们必须忘记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和大量的肥料才能开花结果。在我们看来植物都像小麦,玉米,大豆,甜菜那样需要肥料,不管他们是不是转基因作物,显而易见,对于仙人掌,这些都是异端邪说。 更有甚者,我们被告知需要使用多肉植物专用肥,而我们图样图森破的就信了,用了。可是我们从来都没考虑过,为什么这些肥料不分属种,对所有的仙人掌和多肉植物都是同样的配方?但是我们看看那些大田作物,他们有着各种专用肥,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类型,甚至还有测土配肥服务!甚至还有全球人民头破血流抢购的金坷垃!那为啥仙人掌就要用一样的肥?不论是4195米海拔上孤芳自赏的丽花球还是加利福尼亚海滩上随风翻滚的残暴的伏地魔?这些植物的区别不比小麦玉米甜菜的大? 图16、17黛丝疣野生株-石灰石和黛丝疣园艺株。摄影 C. 戴维斯和M. 克里斯巴沙努 不,当然不是,只是他们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我们使用了正确配比的混合基质,那么肥料便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会使土过肥而发生肥害。正如您将在“说明”章节中看到的,在现实世界,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不好,不管是阿胶还是老山参。 从常规的仙人掌学以及仙人掌繁殖者所得到的信息来看,我们给仙人掌配的土大概是这样的:三分之一的粗砂(或者类似的东西)三分之一的腐叶土(或者泥炭,椰糠等类似的东西)加上三分之一的园土。这个配比在不同的国家或者种植者那里,可能有一些不同,但是三三三的原则大致上被认为是一个中庸安全的比例。 同时,这些信息来源告诉我们,对于那些稀有的,难养的品种,我们应该使用矿物基质。但是从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矿物基质,或者各种矿物的配比,以及其他任何有用的信息。 对我来说真正的启示在于:经过多年的养殖积累经验,我发现所谓“园丁”所制定的前提就是错的。因此我们种球的所有先决条件也是错的,我们过去与人(尤其是初学者)所分享的经验,也是错的,既然都是错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图18、19 瘤玉属的白刺丸- Vella Vista,克雷塔罗州和天晃-Peotillios,圣路易斯波托西。这些通常种植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基质中的品种,在原产地却长在石块里。这些C.佩雷斯 巴迪洛和P.纳胡拉 克萨达的照片是那些想把植物种在类似原产地环境中的人的重要参考。 仙人掌并非那些园林学家认为的像玫瑰那样种在地上的植物,而是我们在大多数原产地所看到的那样,长在石头上,基本上可以说,仙人掌不是土食者,而是石食者。 从这些发现开始,我们应该改变配置仙人掌用基质的方法,不再考虑需要什么样的有机成分,也不再考虑比例,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底哪些仙人掌品种需要有机成分,如果它真的需要的话。 我知道这也许不容易理解和感知,但是我要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忘记一切从头开始,因为我们目前所知的,和我们将要追寻和学习的完全是两回事。 图20、菊水娇丽。摄影:C.佩雷斯 巴迪洛
六大定律定律一:配土一定要从矿物基质开始,然后视植物的需要来判断是否加入有机成分。永远不要从加入了矿物成分的有机基质开始,来适应植物的需求。乍看起来很傻是不是,反正最终我们不都是把矿物和有机质混合在了一起么?额,还真不是这样,因为在传统的玩家和专业人士眼里,矿物成分是不能作为营养成分添加到基质中的,他们的作用往往是稀释物、排水物以及压载物。而实际上各种矿物是仙人掌生长的主要基质。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绝大多数的仙人掌都是石食者。 那么他们怎么吃石头?他们自己当然不能,但是借助仙人掌根部共生的细菌,他们便无所不能!这些菌类产生的酶可以溶解岩石,以供植物吸收,植物吸收并代谢这些矿物质,来喂饱自己和这些细菌朋友。因此他们看起来过着快乐的生活,在那些干燥灼热的岩石上。 图21、22 顶花球属的黑苍和精美丸。摄影:C.佩雷斯 巴迪洛 有极少数的仙人掌,除了矿物基质,还需要别的东西来配土。但是只有更少数的品种,不能在矿物基质中存活。比如附生种,甚至那些巨大的柱型品种(巨人柱,武轮柱等)依然可以作为石食者存在。而那些草原和森林中生长的品种,或者那些长在苔藓间的品种,才是真正需要往土里加有机质的。其中比较需求比较低的,如乳突球属的月宫殿,只需要10%-15%的有机质(这个品种离开腐殖质就很难再开花,这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传统名种,在上个世纪的老玩家手里开花不断,而到了现在这个赤玉鹿沼一统天下的时代,开花反倒少了),而那些比较高的,如新绿柱属的大王阁,则需要60%-80%的有机成分。 大多数品种的仙人掌在矿物基质中生活得出奇的好,而其中一些特定的品种,离开特定的矿物基质便几乎不能存活。 矿物基质不等于排水良好的基质!(作者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挺吓人的,我以此判断这老头受过刺激,可能是推广他的仙人掌科学种养法的时候被听众扔过鞋?) 关于矿物或者矿物化基质与排水良好的基质两者之间的混淆,也是从书本开始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很少有人解释,尽管它是仙人掌种植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基质中很少一点的多余水分,就能杀死抗性差的仙人掌,其危害甚至超过把植物劈成两半,劈成两半的球还能生根,烂掉的肯定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