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图网】

标题: 【花絮贴】寻访苏工 [打印本页]

作者: 千虹    时间: 4 天前
标题: 【花絮贴】寻访苏工
一楼废话,写在前头

身为一个苏州人
身为一个混在虹摄的苏州人
身为一个在虹摄藏版打了N年酱油的苏州人
突然有一天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苏州的手艺人
虽管中窥豹,亦惊为天人

这就是苏工!!!
这才是苏工!!!

开个贴子
记录寻访苏工过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
图片都是手机拍的,真正的花絮照

藏版水深,俺又没啥文化
要说错了啥还请诸位大佬们指正
谢谢大家~
[attach]11964[/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4 天前
二楼资料,出自谷哥~



苏工,顾名思义,指的是带有苏州地域特色的工艺特点和技巧。
苏州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苏州的原始手工艺就展现了较高的技艺水平。

1985年,吴县三山岛发掘出一批旧石器晚期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这些以凹刃刮削器为代表性器物共五千余件,器身和刃缘加工考究,月牙状凹刃上正反两面都留有修理加工的痕迹,刃口经打击加工成细牙密布的锯齿状,切割时格外锋利。
吴地先民们手工打制的这批旧石器,可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苏州最早的手工艺制品。

在良渚文化时期,吴地出产的玉器品种之丰富、数量之众多以及雕琢之精湛,更是世所罕见。这些石珠、鱼骨、兽骨管、兽牙、蛤壳经过原始的修磨、钻孔,串缀起来挂在颈项上,成为一种胜利者的装饰、美的装饰,遗存至今仍有陆续出土。

至明清时期,苏州人以读书为尚,由科举而入仕途,晚年退隐,则去实现秋月春风在怀抱,吉金乐石为文章的理想;更有不少地方官,退休后留居苏州,以其资财而收藏宏富。
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高逸脱俗的意境,寄情山水花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吴门画派,就诞生于此地,明代吴门派四大家沈周、文明、唐寅、仇英都在苏州生活过很长时间。

天时、地利、人和,加之苏州文化的影响,文人雅士们热衷于参与设计、品评和倡导,民间手工艺人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长期接受熏陶,吸收文化元素,使苏州民间手工艺技艺精益求精,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品位得以提升。王士性在《广志绎》里就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州人的雅俗成为时尚,影响到民间手工艺,自然也随之雅俗了。

明清两代朝廷通过在苏州设置的织造局,安排生产各种手工艺贡品,这也要求苏州的民间艺人更多地开辟门类,增设品种,创新花式。传统民间手工艺共分二十四个大类,苏州即有二十二个大类,各类花式品种超过三千五百个,

乾隆《元和县志》说:吴中男子多工艺事,各有专家,虽寻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操作,织纴、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之者莫能及也。
苏作、苏工精、细、雅、洁的风格特点称誉天下。

苏州门类众多的手工艺品也吸引全国各地的人纷至沓来采购,《红楼梦》中就曾专门描述薛蟠到苏州采办手工艺品,一箱中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

苏州众多的手工艺品不仅是各地推崇的民间艺术品,苏绣、缂丝、苏扇、苏灯、明式家具、苏裱、剧装戏具、民族乐器、御窑金砖等至今仍是全国独有的生产类目。


作者: 千虹    时间: 4 天前

[attach]11965[/attach]

从那儿说起呢?

要按照经典小说的写法,我似乎应该这么写
许多年以后,面对一室的珍藏,我准会想起那个遥远的清明的午后,我越过一丛竹林,轻轻叩开了一扇门……
又或者是这样
2013年,我刚刚拜访一位老师回来——就是那个有着一手绝活的可爱的老先生……

看上去好象很麻烦的样子哎~

算了,还是直接上图吧~

这枚核子曾在论坛里看到过
金蟾趴在莲蓬上,取意:一鸣惊人
我喜欢的是那莲蓬细腻的刻工,竿子上的莲孔细节都清晰可见

[attach]11966[/attach]

[attach]11967[/attach]

[attach]11968[/attach]

这把扇子是真正的机缘巧合得以一见
刚从师傅手里做出来,全手工拉花,做了两个月
这么薄的材质,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是激光刻花,手工拉花费时费力
而且现在象牙国家管控,这扇子可以说是有价无市,也可以说是有市无价,
师傅一般都不做这活,本来想拍制作过程的,也没拍不到

不过我偷偷问了下这扇子的成本
师傅说是2W……
好吧,过过眼瘾,看过即拥有
[attach]11969[/attach]

[attach]11970[/attach]

[attach]11971[/attach]

[attach]11972[/attach]

[attach]11973[/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4 天前
灵岩山寺位于苏州木渎镇,是净土宗的道场之一,也是印光大师的祖庭,至今仍坚持印祖定下的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收徒,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
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名胜古迹,吴王与西施的馆娃宫遗址就在其后山花园内
这里只收1元门票,据说政府几次要涨价,都被方丈明学大和尚顶住了
上周有缘与方丈一晤,老和尚已92岁高龄(1921年出生),依旧耳聪目明,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心生向往。
还有幸到寺里的藏经阁、佛学院参观一番,所到之处皆清静肃穆,法相庄严。
[attach]11974[/attach]

[attach]11975[/attach]

[attach]11976[/attach]
无意在后山花园拍得一件石雕,应该是老物件,不知是几百年前的手工,线条流丽和婉
[attach]11977[/attach]
下山后到砖雕厂参观,又是一番震撼
这些砖雕以一尺见方的金砖为原料,手工雕刻,细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打听一下价格,也只能说一句:一分价钱一分货!
市面上的那些,确实没法和这些比
[attach]11978[/attach]

[attach]11979[/attach]

[attach]11980[/attach]

[attach]11981[/attach]

[attach]11982[/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4 天前
缂丝是通经断纬的一种织造手工艺。通常织造丝绸是采用花机织造,图案是通过预先设计的花版织成。缂丝则是以生丝为经线,布好经线后用各色熟丝作纬线进行织纬,用很多竹形小梭子按图案进行平纹挖织,一色一线一梭子换织,纬线不是通梭而织,所以工艺是特定的通经断纬。如果将织物对空照视,可以看到在色彩交叉处留下一个针眼,所以过去又称其为刻丝。缂,就是织纬的意思,丝线因织纬而成图形,所以称为缂丝

        缂丝一般是缂制服装,因为要一梭一色缂制图案,需千万次手工换梭而织,所以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可见缂丝之难,亦见缂丝品之稀少珍贵。明神宗的龙袍就是缂丝龙袍,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乾隆时一件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上有高宗题诗,有宋时创作真称巧,苏匠仿为了弗殊之句,称赞苏州缂丝匠师仿宋缂丝具有高超的技艺。

        明清以来,缂丝全国仅苏州一地生产,一枝独秀,被称为织中之圣。也只有苏州人的细致耐心,才能将缂丝技艺传承至今。
                                               (资料谷哥)

苏绣广为人知,缂丝却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早几年曾在苏州平江路上见过一家缂丝工作室,没过多久也关张了,大抵是识货而又买得起的人太少。
一次和朋友聊起这个,得知她竟然曾是缂丝协会一员,只是改行已久
于是顺藤摸瓜般的找到了东渚的一户民居,这里还有十来台织机在做缂丝
没有高科技电脑,没有机械嘈杂,有的只是几盏吊的极低的日光灯,伴随着收音机里咿咿哑哑的苏州方言。
一个女工,在织机前埋首忙活一天,只能织出寸许长的缂丝
完成一副作品,通常要按年计算

可以说,再多的溢美之词用在缂丝上都不为过

[attach]11999[/attach]

[attach]12000[/attach]


[attach]12001[/attach]


[attach]12002[/attach]


[attach]12003[/attach]


[attach]12004[/attach]


[attach]12005[/attach]


[attach]12006[/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4 天前
缂丝工艺通经断纬
织成后的半成品的背面是这个样子的~需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丝线修剪干净才算真正完工
[attach]12007[/attach]
修剪好的样子
[attach]12008[/attach]

我有幸得到这一卷日式和服缂丝料子半成品,图案并不复杂,但也用了好几天时间才修剪好
[attach]12009[/attach]

[attach]12010[/attach]
这副忘记拍完整的作品了
但现在看这些细节,仍能回想起初初展开它时那满室生辉目炫神迷的感觉。
[attach]12011[/attach]

[attach]12012[/attach]

[attach]12013[/attach]

小鹿也是传统核雕的常见题材,可惜我手机里没拍类似的图片,下次看到拍给你~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核雕是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我印象里,小时候就有用桃核雕的小花篮挂手腕上避邪的风俗,中学里课本里还有一篇《核舟记》。
但核雕真正兴起,也就是这几年,和几个核雕艺人聊天时,他们也曾说起核雕已是三起三落,从最少时只有几人还在做这个,到现在,单一个舟山村就有几万人从事这行。言语间,也颇为核雕的前景担忧。

现在的电脑太厉害,艺人冥思苦想设计出的造型,只要电脑一扫,就可以刻出几可乱真的仿品,一旦哪位艺人哪件作品得了奖,市面上仿品就遍地开花,有高仿,也有极为低劣的雕工,挂个苏工名家的名头招摇过市。
我就曾亲眼看到有人拿着仿品到艺人家求鉴定的,那雕工说实话我都看出一眼假了
面对这种乱象,有艺人选择高调打假
也有艺人,默默坚守陋室,把精力放在不断创新上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百花篮是核雕的传统题材,这一枚花篮算是别出心裁的,以菊黄蟹肥为主题
这枚核子,我给提了个建议,蟹笼可以雕的再细些,雕出编织纹
[attach]12014[/attach]
背面,还是半成品,但绿豆大小蟹壳上的肌理已经刻画的十分细致见工,苏工的由此可见一斑
[attach]12015[/attach]

桃园结义
好吧,这核子是拍给坛子里的关二爷看的~哈哈~

[attach]12016[/attach]
[attach]12017[/attach]



作者: 易水寒    时间: 3 天前

作者: 天涯海角    时间: 3 天前
安逸!!!
作者: 旅行家    时间: 3 天前

作者: 天涯海角    时间: 3 天前
安逸!!!
作者: 蜀峰    时间: 3 天前
忍住忍住!发完了再来
作者: 水水    时间: 3 天前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罗汉亦是核雕的传统题材
大部分的核雕罗汉,都是把核处理成一整个的罗汉头

这串手串的作者是皈仪弟子,他说,从罗汉头顶心上打眼钻洞太不敬了
他从灵岩山寺的石雕中获得灵感,设计出这款浮雕罗汉
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attach]12018[/attach]

[attach]12019[/attach]

[attach]12020[/attach]

[attach]12021[/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attach]12022[/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attach]12023[/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attach]12024[/attach]

作者: 兮兮    时间: 3 天前
栩栩如生!漂亮
作者: mofli    时间: 3 天前
手不错,就是该上点油了。打点油才光滑
作者: haoqian    时间: 3 天前
差评!没保养好
作者: 国家地理    时间: 3 天前
还有存货。继续继续!

作者: mofli    时间: 3 天前
haoqian 发表于 2024-6-30 12:19
差评!没保养好

要不你来?
作者: haoqian    时间: 3 天前
mofli 发表于 2024-6-30 12:21
要不你来?

来就来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这位作者还有件十八罗汉听经图的核子,在单颗大核上刻出十八罗汉听佛祖听经的场景,工艺之精巧,叹为观止
我老手机里可能会有图片,回去找找


作者: 国家地理    时间: 3 天前
千虹 发表于 2024-6-30 19:20
这位作者还有件“十八罗汉听经图”的核子,在单颗大核上刻出十八罗汉听佛祖听经的场景,工艺之精巧,叹为观 ...

还有些啥好东西。好好翻翻
作者: 雨将临    时间: 3 天前
继续继续

作者: 关云长    时间: 3 天前
有不少存货勒。慢慢来。我慢慢看
作者: 国家地理    时间: 3 天前
赞助商来了,听经图就在呢,但还是半成品


作者: 国家地理    时间: 3 天前
国家地理 发表于 2024-6-30 19:25
赞助商来了,听经图就在呢,但还是半成品

[attach]12026[/attach]

作者: 木庵    时间: 3 天前
国家地理 发表于 2024-6-30 19:26

还有多少存货
作者: 国家地理    时间: 3 天前
木庵 发表于 2024-6-30 19:27
还有多少存货

不多不多,没有多少了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attach]12027[/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attach]12028[/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33楼的莲蓬,是这样打出毛坯的~
打坯时一室清香~小叶紫檀的香,真正的檀香
后来我拿着这个毛坯在鼻端闻了好久
后来……吃饭前去洗手才发现,鼻尖上蹭了一团红……
我就这么顶着一团红招摇了半下午而不自知……
[attach]12029[/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3 天前
说实话,看过这些红木小件,那些所谓的木头手串儿……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吧
[attach]12030[/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前天 00:10
苏扇之长在于折扇和檀香扇。折扇是以竹木等材料为扇骨,穿上市矾扇面,可撒可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今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这就是著名的水磨玉竹骨扇,以棕竹、毛竹制作,竹纹皮色明润光滑,清新秀美,犹如玉润之骨。扇骨下端掌握处的扇头造型优美,做工考究,如明代的古方头,清代的大圆头、葫芦圆头、琵琶圆头等,各有风貌特色。苏州折扇厂生产的孔雀牌水磨金玉竹骨扇”1980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至于苏州折扇的市矾扇面,洁净牢韧,是书画家的钟爱之物,虽仅咫尺天地,却留下许多文人雅士的韵事。
                                              (资料谷哥)


作者: 千虹    时间: 前天 00:11
本来只是起意想买把檀香扇的,却意外踏进苏扇工艺的非遗传承人的扇庄
[attach]12031[/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前天 00:11
[attach]12032[/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前天 00:12
[attach]12033[/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前天 00:12
[attach]12034[/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一把好扇子,要经过一年才能做出来

从扇面开始
宣纸经过矾制、上胶等工序做成扇坯
这道工序对气温、湿度、手法都有讲究,看似简单的工艺,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据说这个得学三年
[attach]12035[/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再手工折出扇摺,这个也是技术活,看这小哥做的手底生风,也要好几年的功底了
[attach]12036[/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初步做好的扇坯还得晾
[attach]12037[/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洒金工艺,本来是秘不示人的绝技,聊的久了熟了,也厚脸皮求主人展示给我看
洒金用的是产自南京的真金箔,别说有风,喘气大声点都能飘的一天世界
[attach]12038[/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后面桌子上的是泥金扇
[attach]12039[/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这样的金屑,用手轻轻一拈,就化了~
原以为会被搓成根金丝的,没想到太轻薄,直接就被皮肤吸收了

[attach]12040[/attach]

[attach]12041[/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曾听缂丝的艺人说过,有些颜色要把现有的丝线再劈成几丝,几色合成一股配出新色
这个活,对眼力、手工、耐力都是一大考验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
虽然现在国际上禁止象牙交易,国内也对象牙交易进行管控
但从工艺美术角度来讲,象牙质地细密柔韧,有着其他原料难以替代的优势

这件象牙臂搁也算是大件了吧,大约手臂粗细,20多公分长短
背面,皮壳上的浅浮雕
[attach]12042[/attach]

[attach]12043[/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衣纹流畅

[attach]12044[/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内侧

[attach]12045[/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上有苍松

[attach]12046[/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下有隐士

[attach]12047[/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半小时前
换个角度看看人物表情,恬淡安然
[attach]12048[/attach]


作者: 千虹    时间: 28 分钟前
竹木牙角,竹,在文玩杂项里也占一席之地
一对小清新的留青竹刻……牙签盒
拿这个放牙签会不会太ZB
私以为,用来放些小首饰也是极好的~

这对小盒子,我一开始看中的右边那个
拿到手细细赏玩一番,后悔了
又把左边那个从旁人手里抢了过来~

[attach]12049[/attach]


作者: 国家地理    时间: 28 分钟前
千虹 发表于 2024-7-3 21:19
竹木牙角,竹,在文玩杂项里也占一席之地
一对小清新的留青竹刻……牙签盒
拿这个放牙签会不会太ZB?

我来补件你们没见过的吧!猜猜干啥用的?猜中了我就继续发……
申明下:我自己对保护动物一类的东西是不碰的,也不玩牙角类东西(除非别人硬送我),发图是纯粹从工艺欣赏和探讨角度。
[attach]12050[/attach]






欢迎光临 【旅图网】 (http://trav-phot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