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绘太湖石旁翠竹数株。
李衎善画枯木竹石,双钩竹尤佳,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况,是一位既具有深厚传统功力,又注意师法自然的画家。着有《竹谱详録》,对竹枝的各种画法有详尽论述。高克恭谓赵孟頫所画竹子“神而不似”,李衎“似而不神”,则是站在文人画“书法入画”立场上的观念表达。
本幅虽重在状物,但李衎在勾线、傅色中显然十分着意于笔势笔意的表达,缓坡的水墨勾写,湖石的浓淡濡染,远处枯枝扶疏,颇具元画水墨轻岚、秋意萧瑟之意趣。曾经清安岐、怡亲王收藏。
[attach]10138[/attach]
元 赵孟頫 兰石图轴 纵44.6厘米 横33.5厘米 绢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元代书画家、文学家。
图绘坡石之上,兰竹丛生,荆棘咨意生长,野趣盎然。古木竹石题材的绘画,自宋以降,已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赵孟頫倡导以书入画,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故宫博物院藏《秀石疏林图》)赵孟頫擅长草隶篆行各体书法,提倡“书画同源”,将书法的笔意应用于古木竹石的绘画创作上。此图即是赵孟頫艺术理论的实践,图中奇石作飞白法,运笔潇洒有致,富有韵律。墨竹以浓墨书写,与奇石形成鲜明对比。全图运笔各尽其态,墨色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极富笔情墨趣。
[attach]10139[/attach]
元 柯九思 清閟阁墨竹图轴 纵132.8厘米 横58.5厘米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至元后戊寅为至元四年,时柯九思四十九岁。柯九思画竹主要参法文同,在本幅《清閟阁墨竹图》上,作者交替使用浓墨和淡墨表现竹叶的向背,绘晴竹两竿立于秀石之侧,这种技法在文同传世名作《墨竹图》(台北藏)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柯氏此作虽不如文同写实,却显示出较强的笔墨意趣。从风格上看,《清閟阁墨竹图》和《晚香高节图》(台北藏) 最为相近,后者是柯九思在文宗朝为同僚阿鲁辉所绘。
柯九思为倪瓒作画的至元四年,正是他寓居苏州期间,因苏州和无锡相去不远,这使得柯九思能够方便成行。这一年倪瓒的清閟阁刚刚建成,“清閟阁” 最早在文献中出现在至元四年,黄苗子在《倪瓒年谱》中考之甚详。这一次,可能是柯九思初次造访清閟阁。
[attach]10140[/attach]
倪瓒的画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图绘琪树二棵,修竹若干,依石而生,笔墨意境清远萧疏。
吕敏字志学,无锡人,元时为道士,入明后任无锡教谕。他与倪瓒、顾瑛等元末文士多有交集,倪氏《清閟阁遗稿》中有诗画赠与的记载。《琪树秋风图》轴自明初以降,流传有序,几异其名。在吴其贞的《书画记》中,其名曰《倪云林竹影纵横图》,缪日藻《寓意录》以《疏篁秀石》图记之,至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时,则名曰《倪幻霞琪树秋风轴》。
夏昶(1388-1470),原姓朱,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江苏昆山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以楷书入值翰林,授中书舍人,转吏部考功主事,出爲瑞州知府,秩满回京,任太常少卿、太常卿,天顺元年(1457)告归,与杜琼、刘珏、沈周、吴宽等人往还。
夏氏最初从王绂学画墨竹,后渐以名家。传派亦广,有魏天骥、冯起震等。谢希曾《契兰堂所见书画录》评曰:“仲昭画竹不减松雪,肥泽多姿,与孟端(王绂)趋向各别。”此图写墨竹数枝,临风翻动,枝叶纷披,生气蔼然,偃仰浓疏,皆合矩度。又以飞白法写石,结构严整。
陈淳在中国花鸟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开拓了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新境界,也是明代中期写意墨竹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此图立意新颖,构图别致,布局疏爽,所绘兰竹石造型洗练,笔墨放纵率意,恰如文征明对他的赞誉:“约略点染,而意态自足。”整个画面兰、竹、石变化多姿,情致盎然,呈现出一种无法言明的意蕴,体现了陈淳晚年“草草水墨”所形成的“疏斜历乱、淡墨欹豪”的绘画风格。
朱耷(1626—约1705),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通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此幅绘芭蕉倚石,蕉石之间生竹几竿,水墨淋漓又含蓄内敛,有撼人气势,却又温和敦厚。
金农(1687-1763),初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金二十六郎,浙江钱塘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不第。中年漫游山东、京津、山西、陕西、湖广等地。晚年寓居扬州,鬻画自给。有《冬心题画》等。
本幅作于乾隆十五年(1750),作者六十四岁,时在扬州。金农中年以后多有画竹之作,同年尚刊有《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五十八篇。本幅以湿笔写墨竹两株,一近一远,一浓一淡,两相映照,旁作漆书长跋数行,亦属朴拙。
欢迎光临 【旅图网】 (http://trav-photo.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