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图网】

标题: 嫁人不嫁琢玉郎,看民国雕玉老照片,体会玉器来之不易 [打印本页]

作者: 长腿叔叔    时间: 2018-2-23 23:25
标题: 嫁人不嫁琢玉郎,看民国雕玉老照片,体会玉器来之不易
       关于玉器,很多人知道古玉,很多人知道现在的玉雕工艺,但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玉雕历史,很多人并不了解,本文我们就来探秘,那个年代的玉雕历史。

[attach]7937[/attach]

玉雕那个年代

          清朝之后的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玉雕也经历了一次很大的衰变,很多玉器作坊纷纷倒闭,到了奄奄一息的境地。当时不少琢玉工人在家自制小件销售,以维持生计。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换取外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成立了手工业管理局,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手工业联社,国家将流落在外的老艺人请回,并提供资金、场地、组织同行业的人在一块合作生产,成为生产合作小组。这是对传统手工艺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式传承的颠覆。
         如今,已评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近年来遴选的非遗传承人,很多都是在1949年以后社会化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而他们的成材经历,也是不可复制的。

▼下图的这组照片来自“海达·莫里森拍摄的民国影像”
[attach]7938[/attach]
治玉车间
[attach]7939[/attach]

[attach]7940[/attach]

工匠用铊具磨制玉器

[attach]7941[/attach]

车间用砂轮打磨玉料,那时候是没有童工这一说的。

[attach]7942[/attach]

上图的工具叫做带锯,用来切割玉料,但它的费时又有多少人知道。

当年的玉雕人

         不过在以前,收藏玉器的多是一些港台同胞或华侨,普通百姓很难接触这个领域,也没有购买能力。所以,当时的治玉人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attach]7943[/attach]

没有电灯,只能用蜡烛。

         那时也没有其他的抛光工具,只能用牛皮来抛光玉石,使其呈现玉色。

[attach]7944[/attach]

点着蜡烛治玉,在如今可能很难想象。

[attach]7945[/attach]

没有机器,只能用脚踩动踏板带动飞盘。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很多治玉人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封闭的进行玉器的小规模制作。改革开放后,民间的治玉人可以大大方方地在自己家院子里做玉了,也有很多人加入了治玉人的行列。

玉雕女工

              在很多人看来,玉雕是一门苦活,所以大部分都是男性。但其实在那个年代,玉雕女工已经有很多了。

[attach]7946[/attach]


               比如在当年的苏州玉雕厂。为了发展玉雕事业,在一九七几年,苏州玉雕厂一下子分配来了两百名新学徒,其中女性学徒超过150人,占了四分之三,为史无前例之举。

[attach]7947[/attach]

               抛光是玉雕工艺中最后一道环节,也是不可小觑的一环。抛光亦有四道工序,极需细心和耐心,故而抛光车间中女艺人占了绝大多数。女性较心细手巧,也算“因人施艺”。

[attach]7948[/attach]

                    要知道那时干玉雕这一行,又苦又脏还很难,不是任何人都能适应的。虽然之后陆陆续续找关系调离了一部分,但留下的也出了一些人才,成为技术骨干,也不乏尖子艺人。

[attach]7949[/attach]

                     不管时代如何的变迁,始终阻止不了玉器文化的发展。玉雕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它贯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更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沧桑与辉煌。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欢迎光临 【旅图网】 (http://trav-phot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